每每临近中秋,便有碎记、断忆进入脑海。比如说有一个月光下小院的寂静,壁虎爬到苔绿墙,目不转睛盯着昏暗的灯。蛾则如失明,猛撞灯罩,惊起池塘莲叶上迷糊眼的蛙,七八个眼睛开始瞌睡…… 对于秋,古人说:无边落木萧萧下,不尽长江滚滚来、无边落木萧萧下,不尽长江滚滚来......至今不明白,古人为什么“悲秋”。秋——在我心目中一直是全年里面最美好的季节:秋是金黄色的,秋是硕果累累的,秋是为犒赏劳动者存在的。而中秋是很多水果、谷物、美食的分界点。石榴、桔子、甘蔗、梨、葡萄、柚子......都是物资匮乏时代孩子们最美好的念想。 “秋风杂秋雨,夜凉添几许,飕飕不觉声,落叶悠悠舞。”光是这首诗,就给了我关于秋的无限遐想。秋天是一个五颜六色的调色盒,把高梁变红,把棉花变白,把葡萄变紫,把桔子变黄……
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中秋节年年过,年年有不同的感受。月圆人添忧,把自己关在孤独中,独自地去品位寂寞的等待,我不知道自己等待什么,我不知道等待谁,只知道心中有份希望,有种忧愁。想起儿时的中秋夜,多了几分感叹,多了几分思念,多了几分惆怅。不再有天真,不再有童年,那些童年往事的片段又浮现在眼前,犹如梦醒时分,似近又远,仿佛从未真正发生过一样。 小时候由于家里贫穷,因此对我来说即便是过中秋也变得像过大年一样,开学了便天天问母亲中秋到底什么时候来。当时,能尝到一小块买来的月饼就是最大的奢求。偶尔太婆会从杭州捎几个苏式土月饼回来,那将是中秋最好,最好的吃食。从省城捎回来的月饼一度成为身边小伙伴羡慕至极的上等佳肴。但多数时候,我们吃的是家里自制的土月饼。所谓“土月饼”,就是白面加玉米面之类发酵,然后加白糖、花生米、芝麻等自家地里种的,做成一个简配版五仁月饼。做好之后,再用温火烤熟,就成了整个中秋最想吃,也最好吃的美味。 但想吃到月饼还得等农历8月15日中秋之夜,明月当空,清辉洒满大地。草草吃完晚饭,大家早早就守在院子里,盼望明月尽快升空,孩子们更是翘首以待,眼巴巴盯着明月,生怕它走得太慢。孩子们等不住了便在院里院外追逐打闹,欢乐至极。到皓月当空,终于到了拜月之时,听完长辈说完听不懂的话,孩子们便可动手吃供品了。边吃边听长辈讲嫦娥奔月的故事。听着听着,浮想联翩,便带着美好的憧憬渐渐进入甜蜜的梦乡...... 今夜月明人尽望,不知秋思落谁家 转眼到了大学,为了这一天,我在努力中等待了很久很久。记得启程去昆明的前几天特别兴奋,兴奋到睡不着。应试教育下的中学,我是一个乖孩子,每天除了学习还是学习,偶尔看点所谓的课外书、写点文字已是生活中最大的享受。但大学,那种意义很不一样,对我来说大学才是真正的成人礼。七彩云南是我从童年时期就开始梦想的远方。我清楚地记得大一那年的中秋刚好是九一八,学校把原先定好的中秋迎新晚会推迟了几天。我是晚会的策划之一,前期负责一些节目排练。有个身着红色衣服,歌声酷似杨钰莹的湖南妹子一不小心 撩拨了我的心弦。因为都是来到了陌生而遥远的城市,我就私下找她聊天。那时的我很羞涩,太过紧张,除了聊聊自己喜欢的书也不知道说啥。很快到了迎新晚会,晚会进行得很成功,观众散场后,学校给工作人员搞了个简单的庆功party,她突然走到我面前说不喜欢这样的场合想一起出去走走。我跟着她来到了附近的小树林,望着那轮慵懒的圆月,月亮公主的歌飘过耳边:
不忍心让你看见我流泪的眼/只好对你说你看你看/月亮的脸偷偷的在改变/月亮的脸偷偷的在改变……
我就这样边和她慢慢踱步在小树林的河边,边听着她甜美婉转的天籁之音。忘记走了多久,她说有点凉,看过很多电视剧的我,自然知道这代表着什么,腿上却像灌了铅一般,傻傻地杵着不敢动。虽然已经忘记最后是如何和她分的别,但是我一直记得那个夜晚的悸动、月光、手心的汗和那个脑子里隐隐绰绰的女孩儿。 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 我们经常会听到类似感慨:过年过节,最开心的是孩子,仿佛这些节日都是为孩子创的。 所以我们总是刻意强调“仪式感”三字,像极了戏精的感觉,只是为了某些片刻拿出剧本演绎一番,欺骗一下迷失了内心的自己。 怪只怪很多时候太功利,找不到自己的使命感和存在价值,太急于求到结果,一切以创造成功为目标,所以我们跌跌撞撞循环往复地活着,浪费了最让自己羡艳的美好时光。 月光会照亮来时的路,让我们偶尔停下脚步,回头望一望,看看原来的自己和初心;再转身时,更加坚定,大步走向前。 愿所有保持缄默的承诺不被打破,渴望孤独的人得到安宁,不甘寂寞的人得到安抚。已认可的爱不被辜负,所有的思念不再居无定处;愿我们饮马山川湖海,越过山丘,遇见月明!